高盛 CEO:监管壁垒下银行仍无缘加密货币交易

·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资产正在从小众走向主流。然而,传统金融机构要想真正触达这些加密市场依旧困难重重。高盛首席执行官 David Solomon 的最新回应,揭示了银行与加密货币之间仍存在的巨大“制度鸿沟”。


监管仍是最大绊脚石

David Solomon 在路透社专访中表示:“目前的法规并没有给受监管的银行一丝空间去把比特币这类加密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主仓位。”换句话说,银行本身不能‘拿着钱自己炒币’,只能充当顾问角色

Solomon 并非唱衰数字资产,相反,他强调:“必须把监管框架往前推进,银行才能参与其中。”
👉 点击了解全球交易所如何提前布局监管友好业务


监管限制带来的三大连锁反应

1. 流动性通道断裂

传统交易所与加密交易所之间缺乏“银行级”资金池,将导致机构大额订单只能在圈内小范围撮合,增加滑点成本。

2. 资产托管缺位

合格托管机构稀少,使得上市公司、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不敢大规模配置加密资产。

3. 估值工具空白

缺乏来自顶级投行的定价模型,市值高达万亿的加密市场极易出现情绪驱动的暴涨暴跌。


从咨询到托管:破局的可能路径

短期方案:提升咨询服务深度
高盛已计划增加独立研究报告、风险管理系统和市值托管产品,为对冲基金和资管机构提供“工具箱”。

中长期共识:推动监管沙盒实验
• 低杠杆试点
• 小比例资产配置上限
• 实时透明报告机制

这类“沙盒”模式既能给予监管者可控的安全半径,也能让大型银行逐步验证流动性、清算、反洗钱等系统。
👉 看更多机构如何利用控杠杆策略抢先合规


案例:圈内机构如何应对相同难题

2023 年,瑞士一家老牌私人银行通过“子公司+独立牌照”双轨制,成功将比特币 ETF 纳入家族信托产品:

  1. 母行保留传统银行业务,合规边界不受侵蚀。
  2. 在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的监督下,子公司获得专门加密牌照。
  3. 托管、交易、报告全部纳入原银行保密和风控体系。

这一套“瑞士方案”已被多项研究视为可复制模板,减少了对现有监管体系的冲击。


未来展望:制度拐点何时到来?

业内普遍预测,以下三个时间点可能成为关键转折:


常见问题 FAQ

Q1:高盛会推出比特币现货交易平台吗?
A:在现行监管下,高盛尚且不能自营比特币。任何“现货交易平台”必须是独立法人,且不能使用母行资产负债表。Solomon 明确表态,如果法规没有更新,2026 年之前不现实。

Q2:客户还能通过高盛买卖加密货币吗?
A:目前仅支持“顾问模式”。客户通过高盛的渠道了解市场后,仍需在合规交易所下单。未来若能建立专属子公司并拿到牌照,代客交易才有可能落地。

Q3:为什么托管是监管最敏感环节?
A:资产托管等于“掌管私钥”。一旦发生失窃或内部作恶,损失巨大且追责复杂。监管层要求托管机构与交易、研究、营销实现物理隔离,并建立第三方审计,这会大幅增加银行运营成本。

Q4:普通投资者可以抄作业吗?
A:不建议直接复制机构策略。投行有复杂的风控技术和法律豁免条款,个人投资者更适合通过受监管的 ETF、合规交易所或基金产品间接配置。

Q5:是否会出现更多银行退出加密咨询?
A:概率极低。咨询业务风险守恒,且法规鼓励银行提供专业指导。真正可能收缩的是自营与托管,而非顾问端。

Q6:DeFi 的崛起会让银行顾问边缘化吗?
A:短期不会。机构客户需要合规、审计和评级报告,DeFi 目前缺乏整套标准。长期来看,银行更可能与去中心化协议合作,输出合规模块,形成双赢。


结语:冷静理性的“推进式”落地

David Solomon 的直言不讳,为整个行业划出一条清晰的底线:法规不改、银行不入场。在监管尚未明确前,所有想从加密赛道获益的投资者,请记住:真正的风险并非币价波动,而是政策与合规的不确定性。循序渐进、拥抱透明,才是穿越周期的唯一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