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投行为何突然拥抱加密浪潮?
过去几年,高盛的态度一直游移不定:一边警告大多数数字货币可能归零,一边秘密布局区块链实验室。如今,这家华尔街巨头的 CEO 大卫·所罗门终于在法国《回声报》的访谈中摊牌——“我们正在加紧研发自己的加密货币”。消息一出,立即点燃整个金融科技圈,也意味着传统金融机构与加密世界的边界正在快速消融。
高盛加密货币即将面世的三大信号
1. 区块链支付系统提上日程
所罗门断言,支付网络的未来必然基于区块链不可篡改和实时清算的优势。高盛内部已将“实时跨境结算”列为优先级最高的落地场景,测试原型预计最快年内跑出小规模试点。
在金融人士看来,跨境支付一直是 SWIFT 体系的痛点:耗时 2–5 日、中介费用高、汇兑成本不可控。若高盛加密货币采用联盟链模式,银行节点直接点对点记账,有望把 3 日流程压缩到数分钟内完成。
2. 监管沙盒加速
全球监管机构正对加密资产分类、KYC 规则及反洗钱框架进行重新评估。所罗门透露,高盛已与多国央行技术团队开展封闭式沟通,加密法规的迭代将决定产品落地的时点和覆盖市场范围。
以英国 FCA 为例,2024 新版加密注册指引明确提出“可信节点白名单”及 1:1 储备金审计频次,高盛若遵循该框架,可直接在伦敦金融城启动英镑稳定币业务。
3. 数字资产托管业务先行
在传统资管巨头里,托管与清算是最有黏性的护城河。高盛已于 2023 年获得纽约州信托牌照,可为机构客户提供合规托管。一旦自研加密货币问世,托管业务将为安全背书,降低对冲基金、家族办公室的入场门槛。
高盛入场对行业意味着什么?
1. “合规信号”放大
过去,散户提起加密货币,最常担忧的是监管不确定性。当拥有 150 年历史的高盛亲自下场,其他银行势必加快节奏,否则客户将被分流。巴克莱、德意志银行传闻已组建虚拟资产小组跟进。
2. 资本流动性增强
据 Galaxy Research 测算,若高盛加密货币日均交易量达到 5 亿美元,可直接增加 18–22% 的机构级流动性。流动性增厚将降低滑点与波动,促进数字资产被纳入更多养老金、主权基金配置。
3. 生态竞争加剧
摩根大通的 JPM Coin 已于 2024 年完成首笔跨国商业支付;Facebook 的 Libra(后更名 Diem)虽未成功,却给 Web2 巨头贡献了教训。高盛加密货币要想突围,需要在支付费率、可编程金融接口、开发者生态三条战线上与对手较量。
FAQ:关于高盛加密货币的 5 个高频疑问
Q1:高盛会发稳定币还是投机型代币?
A:从监管压力与业务需求来看,锚定美元的合规稳定币是当前最可行路径,投机型代币极大概率不会推出。
Q2:普通用户如何参与?
A:前期仅开放机构客户与合格投资者。散户可通过合规交易所购买稳定币映射凭证,但兑付仍由机构账户代理。
Q3:高盛加密货币与比特币有何差异?
A:比特币是去中心化无主权资产;高盛版本为中心化许可链,KYC 强制、可随时冻结地址,二者底层逻辑和用途不同。
Q4:什么时候能够全面商用?
A:若监管审批一路绿灯,2026 年开始面向大型企业试用;全面商用仍取决于各国立法进度,保守预测 2027–2028 年。
Q5:会不会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冲突?
A:两者互补。CBDC 解决主权货币数字化,高盛加密货币解决跨境及多币种结算需求,属于不同层级的清算工具。
高盛之外:华尔街正在发生的 3 大趋势
- 多元托管崛起
传统托管行纷纷推出数字资产子品牌,数字版资产管理规模(AUM)的诞生,意味着新的收费模式(按量计费 + 随时赎回)。 - 混合链架构成为主流
联盟链 + 公共链双轨并行,既保留内部数据隐私,又能在公链上实现可信审计。高盛预计采用这一路径,安全与流动兼得。 - 大宗交易 24×7 无缝化
未来,债券、外汇甚至房地产代币将可在夜间周末撮合成交。高盛内部测试显示,7×24 小时交易可带来 11% 额外流动性红利。
写在最后:为什么我们该认真看待巨头入场
回顾互联网发展史,最早的创新往往由边缘创业者点燃,但大规模普及总要等待巨头搭好合规、安全、便利三大基石。如今,高盛带着资本、牌照与客户资源加入加密竞赛,标志传统金融与分布式技术的握手言和。
当华尔街的招牌灯光第一次投射到加密世界,短期虽然会加剧竞争,长期却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对于散户、开发者和监管者而言,与其观望,不如着手研究新规则,越早占据认知高地,越能在下一波红利中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