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价格再破11万!多空同临之际,谁在暗中加码?

·

宏观逆风中的亮眼表现

5月22日“比特币披萨日”当天,全球市场习惯性回测风险底线——美股、美债、美元指数同步走低,被老交易员称作“股债汇三杀”。比特币却反其道而行,日内最高冲至11.18万美元,一举超越沙特阿美,跃升为全球第五大资产,仅次于黄金、微软、英伟达、苹果。年初至今,比特币上涨约17%,跑赢多数风险资产;仅5月单月,就录得近16%的涨幅。

价格走强的核心推手:主流化、流动性、稀缺性

本次上涨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关键词可以浓缩为:稳定币监管美债需求传导长期持有者控盘机构资金入场

1. 稳定币法案点燃合规流动性

5月21日,美国参议院以66:32的票数推进《GENIUS稳定币法案》的程序性动议,白宫加密与AI顾问大卫·萨克斯公开称该法案“有望得到两党重大支持”。一旦落地,2000亿美元未受监管的稳定币将纳入联邦级监管框架,银行可通过存贷体系为稳定币提供抵押与清算,释放大量“链上—链下”流动性通道。届时,比特币交易所深度显著改善,杠杆工具的可用性同步上升,进而放大波动性并向上抬升估值中枢。

👉 点此查看11万美元关口后稳定币监管如何影响比特币行情

2. 穆迪下调美债评级,追逐“数字美元”

穆迪将美国主权债务评级自Aaa降至Aa1,引发周三美债大幅抛售。资金流向快速寻找美债替代品,比特币以“数字黄金”身份受益。长久以来被视为法币对立面的加密资产,正在用真实买盘证明其避险叙事并非空谈。

3. 「长持+低储备」进一步强化稀缺

据Glassnode数据,比特币长期持有者持仓升至137.6万枚,占比总流通量65.6%,创历史新高;同期交易所结余仅剩243.7万枚,创2018年以来最低。可供交易的筹码正在肉眼可见地减少,需求哪怕只小幅抬升,价格弹性都将被进一步放大。

4. 机构跑步入场:MicroStrategy、ETF成“新长鲸”

👉 站在11万美元之上,机构下一步如何调仓?

比特币供需失衡的数学演绎

交易所储备跌破250万枚
长期持有者超65%筹码休眠
活跃供应顶部挤压
↓
名义买盘 < 实际买盘
价格每上涨1美元,意味着更少筹码在交易
↓
杠杆资金推升的正反馈增强

政策+需求共振:未来6-12个月的估值剧本

HashKey Group首席分析师丁肇飞判断:

香港扮演合规试验田

《稳定币条例草案》预计2025年内生效,香港成为最早完成稳定币立法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立法会议员吴杰庄直言,这不仅是向“数字铸币权”迈出关键一步,也是抢万亿赛道先发优势的“先手棋”。HashKey董事长肖风则把事件视作“金融资产代币化的ChatGPT时刻”,宣告分布式账本与传统金融正式并网。

用数据拆解行情 FAQs

Q1:比特币的稀缺性到底有多强?
A:链上数据显示,长期地址将137万枚比特币打入“冷冻”状态,占总供应量近三分之二;交易所结余不足2018年一半,实际流动筹码正在被锁仓或转移至冷钱包。

Q2:稳定币扩张就能拉高价格吗?
A:资金流向分两步走:先由美债转化为美元稳定币,再由稳定币流入交易所。前者解决“弹药”问题,后者决定“开火方向”。当深度足够时,微幅买盘即能撬动大盘。

Q3:比特币ETF会把行情推到多高?
A:ETF只是机构买入的合规外壳。参考美国现货ETF三个月吸金超150亿美元的节奏,若养老金、大学基金把1%的资产配置转仓,体量可能翻至300亿—500亿美元,理论上将对应数十万美元的估值提升。

Q4:比特币还会因监管而下跌吗?
A:监管与价格是“U型”关系:初期不确定性带来抛售,当规则明朗、主流资金入场时,利好才会真正释放。目前美国、香港、欧盟呈“竞合”态势,利空已被价格提前计价。

Q5:普通人还能上车吗?如何控制风险?
A:可采用“金字塔补仓”“定投”策略,把资金打散为10—12等份,逢回踩5%—10%逐步加仓,并用期权对冲大幅回撤风险。切忌一次性追高满仓。

Q6:下一轮回调大概会在哪里?
A:若快速拉升至12万美元上方,获利盘叠加重仓短线量化抛压,可引发8%—12%的技术回撤;交易所订单簿在10.2万—10.5万美元区间存在早期机构成本区,首次回踩或有支撑。


比特币11万美元的里程碑,像一块试金石,检验着“主流化、稀缺性、政策红利”三大根本逻辑的成色。当机构、主权基金与合规稳定币在同一时间从左向右推动多米诺骨牌,主升浪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