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稳定币风暴:政策、技术与未来格局的深度拆解

·

2025年6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等机构联合举办“人大深圳社科沙龙第62期·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56期”,聚焦“全球稳定币发展趋势与政策演变”。本文精编六位核心嘉宾发言,带你洞悉稳定币核心驱动力、监管变局与中国参与路径。

一、稳定币为何突然“出圈”?

关键词:稳定币、加密资产、跨境支付、美元循环

王永利指出,最初仅用于加密资产交易的稳定币,如今已成为连接传统法币与加密市场的高速桥梁。四点推力尤为突出:

  1. 全球贸易碎片化:传统 SWIFT 成本高、时效慢,企业急寻替代方案。
  2. DeFi 生态膨胀:链上高流动性需求把稳定币推向“数字现金”地位。
  3. 美元需求依旧旺盛:美元稳定币产生“链上美元循环”,进一步强化美元国际地位。
  4. 监管加速明朗:美国、香港推出牌照制度与储备金新规,机构投资者跑步进场。

熊市周期反而倒逼项目方“合规立身”,借助全额储备、独立托管及实时审计,稳定币逐渐摆脱“无抵押”质疑。

👉 一分钟看懂全球稳定币版图:谁在发牌、谁裸泳?


二、五位专家的核心观点速览

1. 王永利:《美元稳定币加快发展的警示》

2. 朱太辉:全球格局解析

关键词:离岸人民币、五大监管支柱、帕累托改进

他系统总结出监管五大支柱

  1. 职能定位与用途边界
  2. 发行机构准入门槛
  3. 发行端经营行为
  4. 储备资产托管与投资限制
  5. 反洗钱与非法金融活动监控

并提出三个尚待回答的难题:

3. 肖耿:香港需要人民币锚定稳定币

👉 为什么香港会成为人民币稳定币的试验田?

4. 汤珂:牌照制度是稳定币生态“防伪标签”

5. 曾刚:美元霸权下的稳定币“补偿机制”

6. 涂永红:把稳定币放进人民币离岸“沙盒”

关键词:海南自贸港、链上货币、沙盒监管

提出“三步走”策略:

  1. 场景锁定:外循环优先——游戏、留学、跨境电商等支付痛点场景。
  2. 机制创新:央行数字货币与持牌机构稳定币双轨并行。
  3. 风险围栏:海南自贸港试点,低额度交易市场→中额度 B2B→全场景开放,逐级放大。

三、行业深潜:数据、应用与最新案例

  1. 市场规模

    • 2023 年全球稳定币交易额已突破 9 万亿美元,2024 年机构入场后呈指数级增长。
    • 单笔支付额均值从 2022 年 13,000 美元下降到 2024 年 4,200 美元,显示小额零售支付场景快速渗透。
  2. 生态标杆案例

    • 香港合规联合体:三家持牌银行+两家上市公司共组“港元稳定币联盟”,储备金每日公开链上审计报告。
    • 离岸人民币稳定币雏形:某自贸区平台试点“跨境 NFT 拍卖”,NFT 通过人民币稳定币结算,结算资金在 30 分钟内即可到帐。

四、FAQ:稳定币10问10答

Q1:稳定币到底算不算“货币”?
A:在中国法律框架内,它属于“电子支付工具”而非主权的法币,但国际实践逐步把它视为“链上狭义货币”。

Q2:国家是否会限制个人持有稳定币?
A:监管思路是“谁发行谁负责”。持牌机构发行的稳定币可在规定场景自由流通,非法人或跨境匿名项目将被严格禁止。

Q3:普通投资者怎样避免跑路风险?
A:优先选择提供“实时审计、信托托管、银行履约保函”三重保障的头肩机构。

Q4: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会“打架”吗?
A:不会。数字人民币由央行直接负债,稳定币则是商业银行或持牌机构的负债,二者互为补充。

Q5:为什么香港要锚定人民币而非美元?
A:锚定美元会被动地继续强化美元霸权;锚定人民币可帮助提升人民币资产定价权,为人民币全球化打造离岸缓冲地带。

Q6:海南自贸港的“沙盒”有多大?
A:第一阶段仅限 2000 万美元等值以下交易,参与者须通过 KYC,数据全部在监管链上全程可追溯。


五、结语:一条融合合规与创新的“中国道路”正在铺开

从国外的沙盒牌照到国内的数字人民币试点,中国在稳定币竞技场上选择“先离岸、后市场”的渐进路线:

稳定币已不只是加密圈的玩具,而是改写国际支付版图、服务实体经济的“数字高速公路”。谁先修好收费站、通行规则清晰,谁就能在全球新一轮金融基建竞速中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