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大震盪:從「虛擬」到「數字」僅差一個字?
香港政府六月二十六日發布《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 2.0》,最顯眼的變動莫過於捨棄沿用多年的「虛擬資產」四字,全面改稱「數字資產」。這不僅是一場文字遊戲,更象徵當局想淡化加密圈長期被貼上的「泡沫」與「投機」標籤,轉而強調其與傳統金融並行的正統性。
官員直言:「數字資產聽起來更正面,也說明我們要推動的不只是加密貨幣,而是整個金融產品的數位化浪潮。」
對台灣而言,這一動作帶來的衝擊遠超想像。金管會目前仍用《虛擬資甶服務法》草案、民間慣稱「加密貨幣」或「虛擬通貨」。用語轉變是否該列為優先議題?背後牽涉的是產業定位、投資者信心,乃至國際資金流動。
LEAP 四大核心,一次看懂香港怎麼玩
新宣言以 LEAP 為框架,拆解成四大主軸:
1. Legal|打造全球最完整的發牌體系
- 交易平台、託管機構、穩定幣發行人一次納管
- 證監會為單一窗口,財庫局、金管局跨界協調
- 現實世界資產(RWA)與債券代幣化列首要示範場景
2. Expanding|把實驗變日常
- 代幣化政府債券將由試點轉為常規發行
- ETF、黃金、有色金屬、再生能源收益權全面擴充
- 明確印花稅優惠,降低二級市場摩擦成本
3. Advancing|場景落地
- 穩定幣牌照八月一日正式生效,開放公營、商業應用提案
- 數碼港推「區塊鏈及數字資產試點資助計畫」,每家最高可獲千萬港幣
- RWA 案例:把電動車充電站收益打包上鏈,讓小額投資人也能持有
4. People|人才跨界
- 與三間國際頂尖高校共設研究生課程
- Web3 就業簽證快速通道,三週核發
- 目標三年內培育六千名區塊鏈及數字資產專才
👉 想同步掌握熱錢流向?一文搞懂代幣化 ETF 如何躍升主流!
台灣對照:保守還是更安全?
政府在「先風控、後創新」的慣性下,目前仍以 VASP 專法草案、洗防五號子法為兩大監管支柱。問題是:
- 發牌密度低
截至 2025 年 6 月,僅六家業者通過「洗錢防制法聲明」,與香港的「大型合規」明顯悖離。 - 用語混亂
「虛擬資產」、「虛擬通貨」、「加密貨幣」散見於各部會文件,缺乏統一名稱,不利國際溝通。 - 產品創新
代幣化債券、ETF 仍在紙上談兵。一旦亞洲資金湧入香港,被邊緣化的威脅不容小覷。
這不代表全面放寬才是唯一解方,但「名稱統一+監理透明」絕對是台灣的第一步。
FAQ|快速解答投資人最關心的 5 件事
- 更名「數字資產」會影響既有交易所執照嗎?
香港新舊執照皆有效,持牌平台可直接沿用「數字資產服務提供者」身分,毋須重新申請。 - 穩定幣在台灣也能買賣嗎?
目前僅開放境外平台,境內尚無明確核准;短線買賣須留意洗防申報與稅務問題。 - 代幣化 ETF 是什麼?跟台灣 0050 有何不同?
代幣化 ETF 在鏈上結算,可降低申購贖回門檻,並即時確認持有權;0050 仍以傳統券商為中介。 - 台灣未來會跟進改名嗎?
產官學界多數傾向「先推條文再論名稱」,時間點或落在 2026 年第二季。 - 對散戶最直接的影響是?
若台灣跟不上監管與創新節奏,資金可能加速流往香港、新加坡,本地交易所交易量壓力加劇。
終局思考:語詞背後的全球競爭
從 「虛擬」到「數字」看似細節,其實是香港向全球遞出的名片:我們不只接納加密貨幣,更要定規則、搶話語權。台灣若繼續糾結用語,卻缺乏清晰的監理與市場藍圖,將難逃邊緣化命運。
下一步,無論是政府、業者還是投資人,都必須回答同一題——
如果明天亞洲金融中心真的東移,誰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