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 DeFi 世界的货币走廊,第一眼会看到的不一定是比特币或以太坊,而是 DAI——像随身携带的零钱包,却很少人知道它到底怎么做到‘不跌不涨’。”
截止撰稿,MakerDAO 系统锁仓价值(TVL)约 60 亿美元,DAI 流通市值 50 亿美元。这两组数字背后,是一套比银行更透明、代码当裁判的信贷机器。
金库:一台永不休息的“铸币 ATM”
- 用户把 ETH、wBTC、stETH 等加密资产超额存进 Maker;
- Maker 在链上生成对应数量的 DAI 并扣除稳定费;
- 用户需要时可还款 + 销毁 DAI,赎回抵押品。
其实就是链上当铺,只不过永远不打烊,也不收柜台费——所有“纸钞”的诞生与销毁都能在区块浏览器追踪。
举个场景:
Alice 以 1500 美元的 ETH 铸出 1000 DAI,抵押率 150%。ETH 若下跌 30%,AI 看护人会迅速抢走 10%~13% ETH,留下债务已清零的 Alice,剩余资产退回。整个过程 15 分钟内完成,没有行长签字,也不用等审核电话。
稳定费、清算、债务上限:三只看不见的手
- 稳定费
该费用会与 DAI 债务一起计息,年化 0.5%~8% 不等。风险小组会投票调整,目标是在“鼓励借贷”和“防止恐慌出逃”之间平衡。 - 清算比率
比如 ETH-A 金库的清算线为 145%。一旦市场波动,押品跌破阈值,造市机器人会像秃鹫一样迅速捡走折扣抵押品,保障系统负债率保持健康。 - 债务上限(Ceiling)
每个资产种类 + 全球层面都有“总量红线”,避免单一资产崩盘带垮 DAI。这就像央行同时设下线稿:限制某家公司票据发行量,防止黑天鹅。
三步锚定机制:让 1 DAI = 1 USD 不跑偏
- 套利:当 Coinbase 上 DAI 跌到 0.98 美元,套利者现场买入折价的 DAI → 拿回 Maker 销毁 → 取回价值 1 美元 ETH 的抵押品 → 套中 2 分利。价格下跌压力被买家吸收,DAI 回归锚价。
- DSR(DAI 储蓄率):DAI 持有人存进 DSS DSR 就能收息。当 DAI 溢价,Maker 提案降低利率,大家把 DAIs 卖出吃利差;当 DAI 折价,提高利率,鼓励买回入场,从而反向纠偏。
- 紧急关停(Emergency Shutdown): 在极端危机下,MKR 持有者投票触发“巨型赎回机”:1 DAI 被硬赎回 1 美元等值抵押品。这是断绝系统性风险的最后阀门。
MKR 的角色:既当股东又当消防员
MKR 是唯一治理代币,总量 100 万枚可随回购销毁逐渐通缩。
- 投票要素:新增抵押品、稳定费参数、债务上限、紧急关停
- 收益方式:系统持续利息回购 MKR 并销毁,物以稀为贵。
更妙的是:MKR 被稀释只在重大事故时出现。若资源不够赎付 DAI,协议会增发 MKR 质押,赔偿负债——等于让股东负最后的险。这种“股份亲尝苦果”的合约设计确保治理者不敢胡来。
真实风险:系统并非铜墙铁壁
- 黑天鹅: LUNA、FTX 等事件证伪了“稳定”是一个相对概念。历史清算时,摔下去的抵押品可能在5分钟重新反弹,机器人来不及清仓就“空壳”了。
- 中心化风险: 当前 USDC、stETH 已占系统抵押一半以上,单一资产权重过高依旧值得警惕。
- 治理疲劳: MKR 持币集中 → 提案难以分叉,.dto 木已成舟的决策可能错后于市场结果。
FAQ:关于 DAI 的 5 个高频疑问
- Q:DAI 能保本吗?
A:不存在绝对保本,仅在链上超额质押 + 自动清算 + 治理制衡三重保险下,系统以“软挂钩”形式追赶 1 美元。 - Q:额度限制?
A:单个金库 = 资产种类上限 + Maker 债务上限。如果全局已达上限,需等新治理方案通过才能加码。 - Q:为什么有人愿意付稳定费?
A:风险杠杆——你借 DAI 后去 Curve 挖矿、买蓝筹 NFT、结构化仓,对冲后若年化收益 > 稳定费,就是“正利差”。 - Q:MKR 会涨到多高?
A:币价=累次回购烧币 × 系统扩张速度。历史曾出现过单月销毁 1% MKR,供应收缩带来资金买盘。 - Q:DAI 最受哪些人欢迎?
A:杠杆收益玩家、无许可借贷的 DAO、闪电贷款脚本、以及“美元之外另一种现金流”的 SaaS 项目。
结语:DeFi M1 的未来展望
DAI 不是终点,只是 证券化资产的起点。未来我们或许看到:
- 现实世界商业地产、碳信用 RWA 直接做抵押品。
- 链上 DAO 薪资以 DAI 发放,实时打到冷钱包。
- 金融机构把结算层换成以太坊,用 DAI 代替 SWIFT 电汇。
当所有人都在谈论下一个百倍币时,DAI 已经悄悄成为了链上会永远存在的“银行账户”里的第一行余额。
想深入了解金库最炽热策略?👉 查看 DAI-ETH 动态清算地图,提前埋伏高收益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