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李永乐”三个字,许多人脑海里浮现的要么是爆款科普视频,要么是“清华学霸、人大附中名师”的光环。可当他和新京报记者长谈 3 小时后,这位正在努力把知识变得好玩的“物理老师”,最想做的却是 撕下“网红”标签,回归一名普通教师的本质。这篇文章,将带你走近李永乐如何平衡名校老师与千万粉丝大号的双重身份,以及他如何以 教育均衡、科学启蒙、知识普惠 为目标,把一支粉笔化成改变世界的微小力量。
从竞赛教室到爆款视频:最初只想“偷懒”
人大附中有一间不足 20 平方米的竞赛辅导教室。下课铃响,桌面的实验器材被一扫而空,李永乐架好三脚架,打开补光灯——这里就成了他的“小作坊”。
最初,他无非想把最难啃的 角动量守恒、引力弹弓效应、洛希极限 录成视频,供没来上课的学生回看。“偷懒”二字,是他对这份缘起最诚实的概括。
- 设备简陋:最初是高拍仪俯拍白纸,错一点焦距就模糊。
- 内容进化:从讲题到拆解知识点,再到用 生活热点 串起硬核科学。
- 爆款节点:2017 年,“闰年”老视频意外重出江湖,一天斩获千万播放,直接把他推上热搜。
转眼 6 年,276 条视频、累计近 10 亿次播放,李永乐公式化的板书 成为网友“熬夜必刷”。有学生调侃:“当年上物理就困,现在连夜充电。”李永乐笑说,不是自己讲得更好了,而是 优质教育资源 恰好被放大到了大众面前。
焦虑、责任、使命:三把放大器
粉丝暴涨后,李永乐的日程全部被打包进 Excel:选题、写稿、录影、剪辑、回留言、备课、答疑……
- 焦虑感:留言区动辄万条,难免吞没个人声音。
- 责任感:公办学校教师身份+千万“云端学生”,争论、挑错、甚至质疑他能有多少时间教学,成为新的日常。
- 使命感:一条“电磁波”实验让贵州毕节学生脱颖而出,触发他思考 教育鸿沟。
“互联网让我价值被放大,我必须让每颗掉下来的子弹 不砸到人。”李永乐用三个词总结这段心路——放大器、天平、守门员。正是这三种复杂情绪,让他始终坚持黑板+粉笔,拒绝花哨包装。
不想当“教育家”,只想守一条叫“教师”的本分
面对粉丝口中的“最博学”“学霸天花板”,李永乐连连摇头:“人设越完美,塌得越快。”
他说了一个比喻:朝天开枪,子弹总会落下,落在哪没人知道。因此,他选择:
- 视频里永远穿最普通的衬衫。
- 录节目不改口头禅“同学们好”。
- 每月至少完整带完一周校内竞赛课,保证 课堂一线 状态。
有人质疑他“做了网红就不务正业”,李永乐索性用公开课开到贵州六盘水和云南红河,把 实验器材 直接扛到山区。他用行动给出回答:“撕掉标签,我还是原来那个李老师。”
用热点撬动科学:10 万个为什么的“联名款”
从《流浪地球》洛希极限到“梅西电梯球”,李永乐搭建了一条热点和科学的高速通道。秘诀依旧简单:生活化提问、板书级推导、开放脑洞。
- 《流浪地球》案例:他用高中万有引力公式重新计算洛希极限,指出电影数值偏差,“MOSS 也许故意骗人类”。
- 比特币系列:把 哈希函数、工作量证明、去中心化账本 演绎成“挖矿版石头剪刀布”,让文科生也能秒懂。
- C 罗进球:抛物线+马格努斯力 拆成两张图,“电梯球”轨迹瞬间可视化。
他把知识点埋进三明治:热点是面包,科学是鸡蛋,趣味是生菜——观众吃得香,知识点被彻底消化。
影响力下一步:把家长变成“科普志愿者”
统计显示,他的主要粉丝是 25-30 岁的年轻家长。于是,李永乐更新 战略路径:
“让孩子听他讲?难度太高。让家长在饭桌上复述,效果更好。哪怕只说对一句‘光年是距离不是时间’,对孩子就是启蒙。”
为此,他专门推出 “5 分钟家长批注版”:把复杂公式隐藏,留下实验和解释,让家长转发到家长群秒变 知识科普志愿者。一句“原来电梯球这么学的”,就是李永乐最想看到的“蝴蝶效应”。
从“名师壁垒”到“公益联动”
人大附中里藏龙卧虎,李永乐不满足于单枪匹马。他正拉同事做 公益微课联盟,每人每月贡献一条 5 分钟视频,焦点对准:
- 乡村学校 实验缺乏
- 小城市 教练型老师稀缺
- 教育资源 分配不均
首批 30 条“力学也能看动漫”系列已经上传互联网平台,全部 无广告、无付费墙。李永乐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照到最远教室最后一排的眼睛里。
FAQ:关于李永乐,你最关心的 6 个问题
Q1:他是全职做视频吗?还教课吗?
A:仍是人大附中物理竞赛教练,保持一线教学,每周至少 8~10 节课。拍视频用课外时间,常常剪到凌晨两点。
Q2:最怕哪一种评论?
A:不是质疑学术,而是“李永乐是全能神”的过度赞誉。人设立得越高,摔得越疼,他只想当“爱叨叨的物理老师”。
Q3:做科普收入高吗?为何还能保持公开免费?
A:流量收益与他的教师工资持平即可,没有商业广告植入。所有收入反哺购买实验器材及乡村学校主题巡讲。
Q4:李永乐会出专业教材吗?
A:已在策划“青少年趣味数理系列”,但坚持 免费电子版,纸质版只做成本控制,不贴作者署名,最大限度让利读者。
Q5:零基础理科小白能看懂吗?
A:建议先看“5 分钟家长批注版”,再进阶“黑板推导版”。层层递进,用 生活化案例 打底,完全无障碍。
Q6:未来有无可能直播互动?
A:计划用 Quiz-style 轻互动直播,实时答题,避免带货。核心目标依旧是 知识普惠,拒绝流量焦虑。
尾声:走出镜头,李永乐只留下一句
采访结束前,新京报记者请他用一句话形容自己。李永乐搓了搓粉笔灰,在备课本角落写下:
“我只是把本该平等的知识,先递到离它最远的人手里。”
不煽情,却有力。屏幕那端的你,也许明天就会在公交上刷到他的 脑洞视频;而屏幕这端,他正关上教室灯,等待下一节45分钟的日常课堂。那是撕掉所有标签后,一个真正教育者最踏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