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比特币:一杯啤酒引发的Crypto觉醒
2013 年的一个昏暗傍晚,伦敦东区的 Hackney 旧酒吧像往常一样人来人往。当 Guy 掏出钱包准备来一杯精酿时,吧台旁张贴的 “本店接受比特币支付” 的手写告示让他停下脚步。那时,加密货币仍是极客圈子的玩具,普通人对它知之甚少。数字货币、点对点支付、区块链 等新潮词汇第一次闯进他的大脑。从这天起,他开始废寝忘食地挖资料:白皮书、论坛、Reddit 讨论,直到把所有能找到的公开资料读完。
从股票到链:埋下的金融种子
早在少年时期,Guy 的投资启蒙 就来自一位做会计的父亲。父亲用纸笔给他演示“钱如何被赋予工作”——复利、分红、资本利得……这些知识在一次次家庭晚餐中渗透进他的思维。于是,当别人把零用钱花在游戏卡上时,他已学会把零花钱存进指数基金的迷你账户里。
2008:金融危机与对传统的幻灭
真正颠覆他世界观的,是 全球金融危机。那时的 Guy 刚读完英语文学学位,在伦敦打零工维持生计。新闻报道里,银行挤兑、投行破产、国家印钞的画面让他彻底意识到:传统金融 并非牢不可破。尤其是 BBC 对前财长 Alistair Darling 的专访——“英国距离没有现金只剩几个小时”——更是击中要害。站在剑河桥头,他对好友说,“系统已经坏到要靠输血活命,我们要找 Plan B。” 这个 Plan B,后来被一个叫 Bitcoin 的单词提前抢答。
从口袋里的 0.1 BTC 到 Coin Bureau 联合创始人
在计算机 Geek 朋友的远程指导下,他买下了第一批比特币。当时价格不到 100 美元,但他坚信 数字资产 的价值逻辑:总量上限、算力博弈、不可窜改账本。
“你要用股票心态对待加密货币,别被 K 线吓跑。” 这句口头禅,后来被他重复无数次。
之后的岁月里,他用最笨的办法——长期持有(HODL)。当然,他也未能免俗地“花掉不少币请全酒吧喝酒”。这段经历,让他在社群中收获了“Hackney 买醉人”的戏称。
从写手到出镜人:2018 的豪赌
当两位伙伴计划做一个 内容平台 来降低区块链入门门槛时,Guy 死皮赖脸地要加入。最初,只是每周一篇长文,讲清楚“什么是哈希”“加密钱包如何防盗”。慢慢地,文字已装不下他的表达欲。2018 年情人节,团队开始用一台老旧单反试拍第一支视频。加密货币、区块链科普、DeFi 等关键词被他拆解进 8 分钟小故事里。没想到,这条笨拙的试播片 24 小时播放量破 10 万,从此一夜出圈。
幕后的日常:简洁工具与“内容炼金术”
在数百万观众眼里,Guy 是“穿卫衣讲经济”的知识博主;在同事眼里,他更像制造内容永动机的信息分拣员。
元件清单
- 研究:每天至少阅读 30 篇行业报告,用 Notion 建知识卡片。
- 选题:以 Reddit、Twitter、链上数据分析热度排序。
- 脚本:三步结构——痛点提出、原理拆解、风险提示。加密货币投资 始终和“亏损是真金白银”绑定。
- 拍摄:一盏补光灯、一台 4K 相机、再也不想升级的背景布。
5 分钟速成的叙事框架
- 开头 15 秒:抛出与观众利益最相关的问题,比如“下一轮减半会把比特币带多高?”
- 中段 4 分钟:数据、K 线、历史事件并排陈列。
- 结尾 45 秒:总结金句 + 行动号召,例如“别忘了把资产转到冷钱包”。
常见疑问快问快答
- Q1:Guy 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A:他从未正式公开姓名,只愿意用首字母 “G” 保护家人隐私。 - Q2:他早期真的用比特币买啤酒?
A:是的。当时他误以为 0.02 BTC 只值两张演唱会门票,如今价值却能让顾客把整酒吧买下来。 - Q3:Coin Bureau 盈利靠广告还是 Membership?
A:主要收入来源是频道会员、付费简报及自研教育课程,广告占比低于 30%。 - Q4:他个人持币结构如何?
A:公开场合只透露“60% 比特币、20% 以太坊,剩下 20% 分散在高流动性 DeFi 项目”,并强调自用冷钱包管理密钥。 - Q5:英语口音为何那么标准?
A:早年曾客串莎士比亚剧团,当面授课时练出的中性口音。 - Q6:对新手最大建议?
A:把 70% 资金放进比特币长期屯币,先弄懂 加密货币基础概念,再去碰杠杆和 DeFi。
下一站:2030 的去中心化讲师
当记者问起 2030 年想做什么,他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有一天链上身份变得比护照更重要,我希望 Coin Bureau 能成为人们踏入加密世界的第一堂课。” 深扒他的行程表,你会发现 2025 年排满了 元宇宙课堂、NFT 教材版权实验,以及一门用链上证书验证学习成果的课程。
2024 已过半,当多数 VC 还在寻找下一支百倍币时,Guy 却忙着把晦涩代码翻译成看得懂的普通人语言。或许,正如那句被他置顶置亮的评论:“信息差的消除,将把牛市的红利再次平均到所有人身上。”